台北科技大學
乍現創新靈光的隱喻設計
什麼東西最適合用來比喻「創意」?答案通常是一顆燈泡!理由不外乎這個讓夜裡不再點油燈的產品,不僅本身是改變全世界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發明之一,相關的故事也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所以燈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與發明、好點子或創造力有關的事物。
Why is the electric light bulb the iconic symbol of a creative idea? The answer is that it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and important inventions but also similar to creativity in some aspects related to light. The metaphors, “An idea flashes through my mind,” “Creativity is a spark,” and “To ignite the imagination,” are good exampl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odel to describe the metaphor as a process of mapping from the target onto the source. A design award winner, Sun-Shooting desk lamp,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aphor model. Since the task is to design a desk lamp that represents Taiwanese aborigines’ cultures, the ideation starts with searching for the structure mapping from the lighting and switch of the desk lamp onto the sun and bow in the Taiwanese aborigines’ sun-shooting mythology. To sum up, the metaphor thinking plays a vital role to help designers explore the creative inspiration for successful product development.
文、圖 ⊙ 王鴻祥
為什麼用燈泡比喻創意?
用燈泡象徵創新的確是個有創意的隱喻(metaphor),但用久了大家就習以為常,不再新鮮了。愛迪生率先將燈泡商品化上市已是137年前的陳年往事,況且常見的「梨子形」白熾燈泡也是通用電氣1910年代就上市了,如今白熾燈泡幾乎全球停產禁用!然而燈泡隱喻現在依然屹立不搖。有意思的是,當年白熾燈泡的透明燈殼因為手工吹玻璃技術製造而長得像梨子狀,現在LED照明根本不用這樣的技術,為什麼還常設計成梨子模樣呢?一個好理由是因為我們非常熟悉白熾燈泡的外觀,如果創新的LED燈一點都不像白熾燈泡的話,剛上市時消費大眾無法一看就將它歸類為照明產品,無法立刻明白它優越的功能。反過來說,如果LED一開始就設計得跟白熾燈泡一模一樣,可能會讓消費者難以察覺它有什麼特殊性能。總之,梨子形白熾燈泡早已在大家的心目中成為燈泡的經典。
可是我們熟悉的偉大發明很多,為什麼不拿印刷術、青黴素、電視、積體電路或網際網路等等份量相當、也各有經典圖案的發明來比喻創新呢?相較於其它發明,電燈可能還有某些性質讓它脫穎而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靈光乍現」、「點燃想像力」、「擦出創意火花」這類與照明有關的比喻。對許多人來說,創新的經驗是面對不滿意的情況時,設法在情況不明下尋找可能的滿意解答,經過一番嘗試,突然腦海浮現某個好點子,就像閃電一樣,或者在昏暗中摸索後點起一盞明燈,或者在荒野中意外找到兩顆可撞擊出救命火苗的石頭。這說明創新至少有兩個性質與點燈相互對應:「不滿意的狀態轉換成滿意的狀態」對應「昏暗環境變成光明環境」,「突然浮現可能解答的想法」對應「瞬間亮起」。相似性比較是這種對應的一個方法,包括創新和點燈彼此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但在我們的認知概念上兩者卻屬不同分類。
好的隱喻具有什麼結構?
上述的對應構成了隱喻的基礎:我們想要比喻的對象(即隱喻目標)和被用來比喻的東西(即隱喻來源)之間必須有某種相互對應或匹配的聯結,稱為映射( mapping)。映射是某件東西與另一件東西之間的特定關係,可能是相似、因果、層級或邏輯蘊含等關係。
圖一、隱喻模型
圖一的模型描繪出隱喻的特性。我們先把隱喻目標和來源都分成類別與物件兩個層次。方框代表物件,圓圈代表類別。物件是實體,也是類別的實際案例或成員;類別則由彼此相似的物件構成,或者說類別是定義物件的藍圖。例如Isao Hosoe 為Luxo 公司設計的得獎作品「蒼鷺」( Heron)是一個桌燈物件(見圖二),而桌燈這個類別可視為一個由各式各樣的桌燈組成的集合,或者一張定義各式各樣的桌燈的產品藍圖。當隱喻目標鎖定了,就可以在不同於這個隱喻目標類別的其它類別裡開始探索相似的物件,當作這個目標的隱喻來源。
.
圖二、蒼鷺桌燈(摘自http://www.lauritz.com/en/auction/isao-hosoe-luxobordsarmatur-heron-svart/i3066062/#)
這個隱喻模型適用於各種類別理論。首先,特徵比較理論(featur e comparison theory)將類別看成由一串充分且必要的定義屬性(defi ni ng attributes) 或非充分必要的特色屬性( characteristic attributes)所界定。例如「立燈」這個類別的定義屬性可以是「由一根連結燈座的燈桿支撐且置於房間地板上的電燈」,而「圓筒燈罩或腳踩開關」則是特色屬性。如此,圖一方框內的目標物件屬性a1,a2,…,ai和來源物件屬性b1,b2,…,bj 就包括這兩種屬性,而圓圈僅代表某個類別的概念或是定義物件的「模板」,至於圈內的各個類別成員則可忽略。
第二種是以範例為基礎(exe m p l a r -based)的理論,把類別視為由一群範例組成,人們根據某種相似性衡量而判斷範例之間的相似性。例如我們可能記得曾經見過的各種款式的燈具實例,卻未必能明確描述燈具的屬性。於是,圖一方框內的目標物件屬性和來源物件屬性皆可忽略。
第三種是介於特徵和範例之間的原型(prototype)理論。原型可以指類別成員中最典型的某個實例,或代表整個類別的一組屬性。在許多情況下,原型就是類別所有實例的平均或趨中類型。此時,圖一的目標類別圓圈與來源類別圓圈的中心點各有一個代表原型的小圓形與正方形, 圍繞著原型的各個橢圓與矩形分別代表典型程度較低的類別成員。越接近類別界限的成員,典型程度越低。例如最能代表燈泡類別的原型是梨子形白熾燈泡,而不是橄欖形燈泡或螺旋燈泡。
不論是套用哪一種理論,好的隱喻都是目標與來源在類別層次上彼此相異,在物件層次上相似,維持目標映射到來源的適度平衡。這個隱喻模型既可解釋日常生活中的隱喻,也可用幫助設計開發團隊尋找產品創意。以下用榮獲國科會(今科技部)2010年最佳設計獎的射日燈來說明如何運用隱喻設計。
怎麼應用隱喻於工業設計?
這個設計案最初給定的任務是運用台灣本土文化元素來開發一款現代生活所需的日用品。用隱喻模型的術語表達就是, 在已知的目標類別- 生活用品類和來源類別- 台灣本土文化類當中,搜尋比對以便找出彼此相似的某個目標物件- 具體的生活用品與來源物件,當作隱喻設計的靈感泉源。
在界定問題階段裡,目標類別逐步縮小範圍,由家飾聚焦到照明產品,最後鎖定桌燈,附加的限制條件為以竹子為主要材料。接著,分析各種桌燈實例、典型的桌燈、桌燈的屬性,歸納出一個主題:人們以太陽為生活作息與光源運用的指標, 不論是從煤油燈到LED燈的發明,都可視為人類自古就想創造白天環境所做的種種努力。依據這個主題,可進一步解析出「人類試圖控制日照」的隱喻目標。
接著是構想發展階段;首要任務是在來源類別中尋找可能與桌燈相似的物件。一旦這個隱喻來源確認了,剩下的工作就是設計細節的處理。其中一條線索是全人類共有的射日神話結構,台灣原住民各族也不例外。他們的射日神話反映祖先抗擊天災而產生與大自然相抗衡的心願。例如:有些台灣原住民族以父子兩代合力逐日,與日月和平共處追求永續生存為主題。沿著這條線索,可以產生一組結構性的映射:「太陽」映射到「燈源」,射日的「弓箭」映射到點燈的「開關」。這個隱喻靈感的浮現是好的開始,後續的設計工作是如何分別擷取桌源與開關的屬性,以及太陽與弓箭的屬性,加以混合修正,最後設計出可讓使用者體驗射日神話主題樂趣的創新桌燈。
圖三、射日桌燈造形
圖三與圖四是最終的桌燈造形,其中運用了倒影手法,讓半弓燈臂與鏡面燈座上的倒影合為一把完整的弓。開關燈的動作比喻成拉開弓弦,箭則刻意省略,營造留白的想像空間。整體造形與操作均一定程度上維持抽象化的現代感,避免流於表面上直接挪用具象特徵。這盞桌燈除了展現出好的隱喻之外,相較於當時市售桌燈也相當新穎,符合創新隱喻設計的要件。
圖四、射日桌燈特寫
隱喻將無關的東西聯結起來
創新有兩個不同的階段:先產生好點子,然後分析和實現這個好點子。後者是好點子的具體化、精煉化過程,可藉由理性邏輯思維來推敲、精算與評估,逐步完成細部設計。相對的,產生好點子往往更為困難且關鍵,畢竟創新設計的最初階段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尋求難得的靈光乍現,這時隱喻思維就可派上用場。本文提出一個可以描述、解釋和用以產生隱喻的模型,並示範了如何應用於射日桌燈設計。最後,僅以小說家史蒂芬 • 金(Stephen Edwin King)的話當作結尾:「兩個原本沒有關聯的念頭相遇時,就在太陽底下創造出新鮮事來。
原文出處:台灣照明雜誌2017秋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