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乾元藥行 在建築、漢藥方面皆是先驅

文/魚夫


在台北迪化街南段(舊稱「南街」)漢藥大批發行櫛比鱗次,其中「乾元藥行」(台北市迪化街1段71號)的建築形式以現代主義的藝術裝飾式樣之姿,在附近眾多仿巴洛克式的街屋中特別引人注目。


建築外觀受現代主義風潮影響

1524452122722412.jpg

現在看得到的乾元藥行外觀是自1920年代開始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由於工業革命興起以及一次大戰後的重建需求,轉變為捨華麗而追求簡潔的裝飾, 主張理性之美,大量使用直線、對稱和幾何圖形來構成,鼓吹新工業技術與材料。這種潮流在1920年代末吹入臺灣,「乾元藥行」當時的主持人為陳茂通(1887~1936年),他把本為仿巴洛克式的藥行造型,改建成迎合現代主義風氣的新模樣。


今之迪化街建築群裡,屬現代主義建築者最多,然而成大傅朝卿教授將現代主義再細分為四種,分別是:藝術裝飾式樣(Art Deco)、過渡式樣、現代藝術式樣及現代主義建築,而乾元藥行即歸屬於第一種,正立面山牆保留三角型式,但捨花草紋飾,設計成水平柱的簷板,步步高陞排列而上,中央有一牛眼窗,以人蔘圍成窗框,點出藥行特色,也增添美感;牛眼窗之下又有三對六角形仿窗,但沒有真正開窗,其後為牆壁,所以只是裝飾之用;竹節柱式源自漢文化建築裡節節升高的象徵,這裡進一步形塑為更簡潔俐落的線條表現;窗下有鑄鐵小欄杆,形成一座小花台,下方扁額框內凹,線條明快,總體來看是這一帶很特殊的地標之一。

1524452150159321.jpg

陳茂通的性格看來很開化,1933年他從日人小林惣次郎(時任臺北市本町日進商 會負責人)手中買下三橋町二丁目的兩筆土地(今中山北路2段11巷16號),便就地興築一棟西洋式住宅,以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為結構,並取名為「紅葉園」,這座宅邸風貌深受美國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在蓋東京第二代帝國飯店本館(1920年)的造型設計手法所影響,尤其是那些重複幾何形門柱、基座砌石裝飾都可隱約感受到刻意的仿製,可見陳茂通本人費盡心思追求時髦新潮,且透過他連結了兩座建物的血脈關係。


陳茂通能力出眾 承繼藥行經營

1524452175397420.jpg

乾元藥行創建於1896年,創始人為張清河,草創之初的南街(迪化街)藥行寥寥可數,藥材皆由南北貨業者順手帶來,後來因為需求擴大,藥草種類衍生繁多,乃出現專門人才來辨識優劣,漢藥材也因此逐漸從南北貨裡獨立出來,自行從香港、上海、日韓等地進口。


陳茂通在17歲便已成獨立經營海產的物商,20歲出資入股乾元藥行並學習,張清河在1917年辭世,陳茂通由於能力出眾,便順理成章承繼經營。


熱心公益又交遊廣闊的陳茂通曾擔任許多榮譽職,諸如臺北市協議會員,其中由於日治時期政府對東洋醫道的漢醫與針灸刻意貶低,1927年12月日本「內地」一群漢醫藥界人士乃以漢醫學家南拜山博士為首,於東京京橋「對鶴館」舉行「醫道會發起人會」,正式定名為「東洋醫道會」來向政府爭取權利。這消息傳至臺灣,漢醫與漢藥種商為之振奮,陳茂通隨即在1928年2月以乾元藥行為申請處,成立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並出任支部長,展開了一連串演講和請願活動,其後許多重要會議也在藥行的2樓舉行。


現在的乾元藥行已數度易主,然而不管是建築風格或漢醫藥的提倡,這裡有著許多先驅的故事,當然要說出來給大家都知道。


原文出處:《台北畫刊》第602期

發行單位: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台北畫刊》第602期全文閱覽連結:www.travel.taipei/zh-tw/featured/details/14050

1524451347196024.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