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美精粹—重振中式餐具的地位與尊榮1/2
文 / 米芾 圖片提供 / 達志影像
地理環境、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等都會影響餐具的種類,例如中式茶具與西方茶具就有著極為懸殊的差異;而歷經一代又一代的推進,不同的人事地物也都會影響了器具的轉變,上一代使用的餐具到 了下一代,因為喜好的不同可能就被束之高閣了。
與西方國家多數將餐具當作傳家寶的民情不同, 中式餐具顯得備受冷落。意思是,對中國人來說, 餐具純粹就是餐具,是進行飲食的器具:只有在富貴人家,餐具的材質與形式才會被重視,如象牙、 青瓷等等,這也使得那些餐具迄今在眾多拍賣場上被高價競購,一只宋瓷碗可能就要價數百萬之譜。
碗盤是餐桌上重要的配角,讓食物更凸顯其色香味。
筷子始於取熱食 奠定獨特位置
餐具屬日常生活用品,中式餐具包括有碗、碟、 餐刀、餐叉、筷子、湯匙、盤子、湯碗、擱置湯匙與碗的小盤子、筷架、調味料碟、湯匙套、餐巾、 酒杯,以及水杯等等。然而不同民族因飲食文化不同,餐具也各自不同,對於以米食為主的中華民族來說,筷子是最重要的餐具,同時也是國外人士最感頭痛的中式餐具。
在中國古漢語中,筷子又稱「箸」或「挟提」。
根據歷史資料,四千年以前人類就已開始使用筷子, 但到底是誰發明?何時誕生?至今仍無從得知。比較可能且有考古學依據的說法是,筷子的出現比匙羹晚,主要原因是人們想做出方便取得熱燙熟食的工具,所以筷子的發明跟原始農業和陶器的運用與發展有著直接關係。
既然筷子古稱「箸」,可想而知中國最早的筷子多為木質筷和竹筷,加上古代最早的烹飪方法,肉類多用烤、菜則多用煮的,而筷子最早就是用來從煮沸的湯羹中撈菜食用。之後不斷發展,如今筷子也有金屬、象牙、塑料或陶瓷等材質了。
因為飲食型態的關係,漢人一直保持使用筷子的傳統,但各地的筷子也因特色不同,表現出迥異的文化特徵;更甚者,除了用來吃飯,在民間的婚、喪、 喜慶等禮俗上也都可見到筷子的蹤跡。 近代為了方便衍生出的方便筷,多以木質為主, 且帶來甚大商機;但因並不環保,近年來檢討聲浪日強,形形色色的環保筷也出現,未來如政策配合,可能會逐漸淡出。
中式餐具另一位重要主角是飯碗,是一個比較深的圓形容器,碗口寬、碗底窄、下有碗足,起源並不可考,但從與之型態相似的古時候的泥製容器來看, 可以發現有陶瓷、木頭、壓克力、玻璃、椰子等等材料,製作精美的骨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最愛,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更屢創高價;不過,日常生活中的碗仍多以陶瓷為大宗,既乾淨又美觀。
原文出處:2016台灣陶瓷年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