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循環經濟 建物拆解磚瓦不漏
發布於 2019-09-16
所謂的循環經濟,在於讓資源得以再生、重生,使資源不會被丟棄變垃圾,而是重現在不同領域,甚至還原到最初的功用。過去線型經濟脈絡下,資源的走向是「取-造-用-棄」(取得、建造、利用、丟棄),建造愈多,丟棄就愈多。
當建築物的壽命到了盡頭,或是有其他需求時,就會面臨拆除的命運。傳統在建物拆除上,將堪用的家具、裝潢拆除後,便是大規模的拆解,用工具、機械,將房屋打成粉塵碎屑。拆除後的剩餘物用卡車搬運,好一點的是送去處理場掩埋,比較糟糕的可能是在荒郊僻壤或河川溪水旁隨意傾倒,也曾有過建築廢棄物傾倒時將人活埋的消息。
近年來建物拆解過程越趨完善,從事前的假設、預備,現場中的拆除、分類,一直到最後的整地、整理,較大規模的拆除工程業者都已有標準作業流程,現場也有固定監工、合作配合的清運單位,讓工地現場不留殘餘物。
在拆除的現場,施工人員會先將家具、家飾等實體物品清空,接著便開始拆解電線、電纜等加料品。等這些細部項目處理完之後,便是門窗、板材,當中又將金屬、玻璃、木材依序分類,便於進行資源回收。再來就要開始大動干戈:拆除隔間牆。過去的隔間牆中大多是紅磚,現在則有木料、白磚或RC,這些也都要分門別類作堆置。等到內室、隔間都拆解完畢後,就是最後的結構體拆除。一路從內到外、上到下,仔細分項拆除,為的就是要將所有的電纜、木料、金屬與混凝土都有效地分類,最後才方便做回收,並且磚瓦不漏。
過去建物拆除的剩餘物會被丟棄,很大的原因在於沒有足夠分類,也就難以循環再利用。建築是逐層建構,拆除也應該逐層分解,一一分門別類,透過詳細的拆解,就能將所有資源更有效地回收再利用,也就能進到再製造、再使用、零廢棄的循環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