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有成 智慧化設計創意無限
江友直說,這幾年建築改善方案實施下來,發現老面孔佔多數,顯示一旦曾經爭取到補助的單位,大多能體驗到改善後所帶來的效益與便利,因此每年都積極參與,希望爭取經費再做持續的改善。
至於有些新參加的申請單位,則還在摸索補助案的核心精神,常把「監測」與「監控」混淆。舉例來說,因中心期待社福機構多發展健康照護的智慧化,但實際上,申請單位擔心量測、判斷失誤造成後續醫療責任難以歸屬,所以反而是申請改善節能系統,但即使是做節能智慧化,應該除了自動監測,還能做到連動控制,但業主通常都只規劃到前段,但這離所謂的「智慧化」其實還有一段差距。
有趣的是,現在也出現不同單位相互指導的狀況,像是社福安養中心通常比較缺少建築或機電背景的專才人員,一些有相關科系的學校如元智大學、聖約翰科技大學等,會主動去輔導安養中心參與補助計畫、協助提案規劃。
另外,從近來申請的建築智慧化改善內容,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政策帶動的「火車頭效應」。像 2012 年底環保署開始施行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後來許多單位,包括醫院、學校、公有辦公廳舍等, 除了節能,也都紛紛將空氣品質列為改善項目。
但同樣是改善空氣品質,民間業主的設計就顯得更加創新。公有建築通常是在設備上安裝感測器,監測二氧化碳濃度,但民間的花蓮慈濟醫院則做更有邏輯概念的安排,他們先結合看診系統,預估這個上午候診大廳可能會有多少人、可能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再連動空調。
逢甲大學在 2014年則為了提升搭乘電梯的安全,不同於一般 電梯安裝地震偵測器的作法,他們安排一些儀器去聽電梯發出的各種聲音,並加以分析各項音頻帶代表的訊息、與故障的關聯,分析多久之後電梯可能發生甚麼狀況,可以做到預測與邏輯學習的功能,更智慧化。
此外,江友直發現除了直接對申請單位宣導,亦可針對相關設備供應商推廣,行銷效益更大。這幾年,他常被申請單位問該去哪裡尋找專業的系統整合商與設備供應商,若供應商越了解計畫推廣內容與對 象,將更有助於為申請單位提供切合需求的改善規劃。同時,建築中心也一直持續進行「優良系統整合商評鑑」計畫,評選具有專業智慧化設施規劃能力的系統整合商,這些人才都可適時提供給有需要的申請單位。
老屋新生加速迎向建築新時代
舊建築佔了全台房屋量體的 97%以上,因此推展既有建築智慧化顯得更加重要。補助方案開辦 5 年來,累積的許多寶貴經驗與心得,相信都將成為未來其他獎補助 計畫成功的奠基石,同時,也能加速迎向建築全面智慧化的使命!
原文出處:《iBT數位建築雜誌》2014年秋季號 No.04 撰文:邱海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