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與靜之間的交會 —— 停車智慧化(八)
iBT數位建築雜誌
發表於2016/10/08
多重保障
智慧停車的做法,無非就是將各種感測裝置和監控設備所蒐集到的資訊,傳送到後端平台做整合,然後再加以管理。當資訊越完整,錯誤率也就越低,能處理的事情也越多。例如:只靠著一項無線射頻辨識技術來收費,就容易發生誤判,發生超收或是重複扣款的問題。這時候若能增加車牌辨識系統來輔助確認,就可以減少失誤的機會。簡單來說,就是需要多重保險。
而各種系統的整合,以及資料彙整又牽涉到大數據(Big data)和雲端伺服器等議題。因此才會說如果單純只看停車面,就會忽略很多東西,也無法有全面性的了解。另外,蒐集到的資料該如何傳輸,也是一個問題。李萬凱說:「現在台灣這方面的訊號傳輸標準未定,亦必須先進行整合,才能使市場有所依歸。」
領域結合
平心而論,智慧停車這塊市場幾乎沒有門檻,台灣的設備控制商都有能力做。就如之前所說,它需要的技術很簡單,成本也非常低。李博士坦言,國內外的專業期刊、論文對於這個領域,都是從現有技術中相互結合、應用。譬如裝有無線射頻辨識標籤的車子準備停入車庫時,家中的電燈、空調設備、音響等設備,便立即自動開啟,就是智慧停車與智慧家庭的結合。
總而言之,停車是交通問題的一部分,停車場則屬於建築物,而人們則是智慧化所服務的對象。因此,停車一定要注重使用者的感受,和其他領域的智慧化搭配,才能做得完美。
原文出處:《iBT數位建築雜誌》2014年冬季號No.5
撰文:Arnold.L 設計:S.W 攝影:宋國承
其他文章
延伸閱讀
其他文章
相關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