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關資料紀錄
地震的記錄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呈現多種風貌。以下是常見的幾種:
▲地震儀:量測地震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懸掛重錘的慣性,重錘懸空,在地震時,地面上的一切東西都隨之運動,只有地震儀的重錘並不移動,於是地面與重錘間出現相對運動。把這相對運動記錄下來,就是地震波的紀錄。
地震儀紀錄原理
▲PGA分布歷時動態圖:記錄地震在某地區發生的經過,以及地震波的傳遞情形。
九二一PGA歷時分布圖
▲地表永久變形分佈圖:藉由衛星獲得地面影像資料。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已成為地殼變形與地體動力學研究的利器。在不同地點同時接收GPS衛星發出的電碼與載波相位訊號,可精確地定出各測點的相對位置。GPS系統亦可應用於連續觀測地殼變形,提供孕震過程與震源力學研究的重要資訊。
〈相關圖例〉 http://www.sgrc.ncku.edu.tw/ggservice.htm
▲空拍圖:航照判讀為最有效的辨認地表型態特徵的方法,從新舊航照立體圖中找出可能有活斷層存在的地形特徵,並將結果標示於照片及地形圖上,依此特徵可分析活斷層的確實度。當航照技術普遍發達後,世界各先進國家早已注意此項應用技術,日本、美國、紐西蘭等均有豐碩的成果。
空拍圖
地震測報系統
將許多觀測站連結形成地震網,可用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得到地震資料,並利用電波傳遞比震波傳遞時間快的原理,發布地震警報,爭取逃生時間。
由即時地震監測站所記錄的數位信號,經由數據專線回傳到地震中心進行各項分析;透過數位接收器分別留下連續紀錄與經過數值選取的觸發式紀錄,前者可對後者做確定。這些紀錄資料經由通信系統及網際網路,可提供給研究機構或救災單位,甚至一般民眾最新的地震消息,達到防災、救災的功效。
對某些重要公共設施如捷運系統、高速鐵路等,發布地震警報可以使其能有所因應,以降低震災。
地震測報系統
原文出處: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撼天動地-地震科學探索」網站
http://www3.nstm.gov.tw/earthquake/C_1_1_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