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同時思考未完成的住宅形式
瑞昇文化 瑞昇文化 發表於2017/06/10


到目前為止的住宅設計,在蓋完房屋之後,就會立刻變得很寂寞。大約為期一年,匆忙地開始打造住宅。首先和建築師頻繁開會討論,家人彼此的話題也圍繞著新房子。還聽過夫妻在這過程中,才了解到對方的另一面。偶爾一起用餐,順便討論設計的圖稿,也是很愉快的時光。工程開始後,便經常到現場探勘施工的進度。


建造工程大多是從舉行地鎮祭之後開工。造好骨架之後,在樓梯上進行上棟式,想必會和現場的木工師傅變得更親近。另外也會到現場確認插座的位置,或是各個位置的顏色等。不過到目前為止的住宅設計僅只於此。也就是說,當房屋建造完成,並交給屋主後就結束了。後續若沒有特別的問題,大概就是決定1年檢查、2年檢查等定期檢查的時間。因此在交屋之後,沒來由的令人感到寂寞。

 

「孕育住宅打造計劃」的過程和這些完全不同。在最低限度的「容器」中,開始簡單的生活。確實掌握「容器」周圍的環境,並且同時由居住者仔細思考後,打造出必要部分的「容器。」不過並不需要執著於每個細節。刻意保持在「未完成」的狀態。這就是將考量到時光流逝,刻意保留未完成部分,以便將來能夠逐漸孕育的家。用一輩子的時間,慢慢打造完成的家。是以「容器」為原點,一點一滴孕育「內裝」的住宅打造計劃。


原本住宅就不是以建造完成為目的。能夠不斷地享受住宅打造的過程,才是理想的家。對於住宅打造而言,到底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稱為「完成?」「人」居住在家中,隨著時光流逝不斷變化,為了那個居住的「人,」家應該永遠都沒有完成的狀態。目的並非將家建造完成。而是不斷思考如何創造出更舒適的生活,並且享受於孕育的過程,也許才是理想的形式。

 

※1 地鎮祭:日本的動土儀式。

※2 上棟式:在建築基本結構蓋好之後進行的開工儀式。


1.png



原文出處:隨機應變的家,孕育住宅計劃書:打破舊觀念,家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既非「商品」,也不是「作品」,而是需要「孕育的個體」。

家は買うものでなくつくるものでもなく育てるもの

作者:佐佐木善樹  譯者:元子怡 出版社:瑞昇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8475

1495606603786371.jpg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