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代,英國首任駐台外交官史溫侯(Robert Swinhoe),在台灣期間勤奮的搜集各種鳥獸,也記錄了黑鳶在台灣南北各地廣泛的分布,且常在港口的天空盤旋,尋找港面漂浮的牲畜內臟及船上丟棄的剩餘食物。
1960年代的台灣,海岸及平原的農村地區,鷹群飛舞也是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在暖暖西勢坑溪、七堵友蚋溪下游,都有歐吉尚述說以前曾看過5、60隻以上的老鷹在天空飛翔的景象。1990年代,台灣的老鷹族群數量銳減,且分布區域限縮在台灣南北兩區。
台灣在短短30餘年成為亞洲唯一老鷹大量消失的國家,老鷹數量銳減,和台灣農村、海岸各地有機垃圾處理方式的改變關係最大。
土地快速開發導致棲地破壞、老鼠藥大量使用及農村農藥普遍使用,都使老鷹間接同步受害,因此老鷹,以往倚賴農村地區人們的廚餘、禽畜屠宰及漁民處理魚獲的廢棄物為食;當這些廢棄物不再能隨意丟棄時,食物來源減少,「清道夫」的角色被剝奪,族群數也悄無聲息的銳減,分布區域則侷限在還有一些食物的南北海岸、港口、溪流及水庫等。
但是,食物來源的消失仍是最主要的原因。
▲ 1960年代,台灣的海岸及平原農村地區,鷹群飛舞是許多老一輩人的記憶,但已今非昔比。
▲探究老鷹大量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仍是食物來源的缺乏。
東北部的老鷹逐漸回到天空
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的「秋冬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全台灣的老鷹數量為:2014年有359隻、2015年有426隻、2016年增加到626隻。
分布的狀況集中在台灣南北兩區,北部為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市;2016年甚至有到新竹縣;南部為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
分布地區以海岸、港口、水庫及溪流附近為主。
比對2015年至2016年區間,瑞芳、貢寮及東北角等地老鷹的增加數量,一年之間暴增百餘隻,其中貢寮的增加量甚至超越前一年的老鷹數,很難以每隻老鷹都配對,族群自然成長來說明。
比較可能的推測,應該是前幾年仍有未調查到的共同夜棲點,或是別的地方有群體遷移過來,而於2016年加入這些點或被調查到。
台灣東北老鷹數量增加比對表
地區 | 2015年 | 2016年 | 增加數 |
萬里 | 33隻 | 45隻 | 12隻 |
瑞芳 | 45隻 | 78隻 | 33隻 |
貢寮 | 31隻 | 72隻 | 41隻 |
東北角 | 6隻 | 16隻 | 10隻 |
翡翠水庫 | 97隻 | 109隻 | 12隻 |
原文出處:鷹飛基隆:台灣最美的四季賞鷹秘境
作者:陳世一
繪者: 劉素臻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