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建築事務所:超越框架,就能看見『建築的本質』


 「若能超越出建築的框架外,就能看見『建築的本質』」以科技來回應IT時代的需求


驅使IT(資訊科技)關聯的知識、創見及簡報手法來拓展工作的領域。最近商業設施、資料中心與再開發設施等等,基於民間提案的委託案為中心,年收入提高了4億∼5億圓。設計事務所的正式所員現在約為20人。目標為「以科技為基盤的、像Herzog或Foster那樣的事務所」,大江匡如是說。


在這個IT時代,大江先生所認為理想的事務所,會是怎麼樣的呢?

話說我一直都覺得試圖將設計事務所分為「組織事務所或工作室事務所」的這件事很奇怪。在過去,前川國男事務所、坂倉準三事務所、佐籐武夫事務所和竹腰建造所率領的日建設計(前身),幾乎都是以同樣的規格來被看待的。


plantec-int-04_01-2.jpg

(攝影:寺尾豐)


在某個時期,大概是1970年代左右吧,從某些人開始使用「工作室派」這個辭彙的瞬間,我認為工作室派就被業主所放棄了。


在說到「工作室派」的時候,通常是以「設計」的姿態定著在社會上,而帶有某種象徵性存在的好印象。然而,將科技從藝術加以分離的這件事,也和工作室派的墮落連結在一起,結果是工作室派的工作漸漸地變得狹窄了。一般企業的總部大樓與研究所、工場等這一類的案子就變得不會委託給工作室派的事務所了。過去,塩野義製果的研究所是坂倉先生設計的。丹下先生也曾設計過工場。對於商業設施,村野先生做了SOGO,而坂倉先生做了高島屋。然而從某個時期開始,卻變得無福消受了。


工作室派的工作將只剩下2種

對工作室派敬而遠之嗎?

就結果而言的確是變成這樣的。從業主的立場來看,若委託工作室派的話,在技術面上會覺得可能會很危險。雖然我認為其實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如果照這樣一直下去,工作室派的工作會只剩下2種。一個是住宅。另一個則是公共建築的競圖。然而,審查員若不是工作室派的建築師就無法勝任,也就是由建築師們之間作互選的構圖。然而,在現在的構造改革過程中,公共事業毫無疑問地會越來越少。該從何處找出新的活路是工作室派所不可迴避的課題。


另一方面,組織事務所也只是以加法成立,因為人數多就被稱之為組織事務所。雖然說整齊擺放的製圖板已經被置換為電腦,但若只是孤立性的加法是無法組織化的。企圖IT化的這件事,需要有著以4個人來共同繪製一張圖面的這種組織化。


大型事務所只是因為設計費比較多,因著比較有業務而多少帶有某種專門性質而被稱之為組織。此外,我感覺到組織事務所的設計師能夠順暢使用CAD的大約也只有一半而已。在這裡,還是會有組織事務所在IT化上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在這樣的狀況中,大江先生的事務所是想往什麼樣的方向走呢?

你知道Herzog、Foster、Nouvel的事務所有多少人嗎? 他們全部都是100人左右的規模喔。而且是採科技導向(Technologyoriented)的路徑,深獲業主們的信賴。這樣的事情是否被忘記了呢? 所謂「工作室派」的這個字眼,其實是只有日本才用的辭彙。在歐美,你若說什麼工作室派,並沒有人知道你到底是在說什麼。


我們是要向Herzog 與Foster 的事務所那樣,以科技作為基盤的同時,也以工作室派為目標,想成為一個在技術上與設計上都很在行的事務所。


Foster的事務所與日本的大型組織事務所,在什麼地方有決定性的不同呢?

大型事務所在設計管理上並未落實。且不說是組織事務所了,意外地有著很專屬於個人的部分存在,雖然也有很棒的設計,但就機率上來說,爛的設計比較多。就一個事務所而言,本來就不該是這個樣子的。


大江先生所說的「科技」指的是什麼樣的事情呢?

一般談到科技的話,或許構造與設備的意象是比較強的,不過這裡意味的是Programming。那究竟「以IT為前提的Programming」是什麼東西,坦白說也還沒有完全確定的答案。我想要能夠好好地讓它被提示、表達出來才行。


科技並不是構造和設備,而是「以IT 為前提的Programming」

所謂「以IT作為前提的Programming」 是指什麼?

例如,製造廠商過去都是以開發部、生產部、採購部、物流部的這些部署所一一組織而成的。若是想要做出包含那些部門的辦公室,就得一一調查各部署的人數來決定全體的面積,然後再放入構造與設備。這個構造與設備也是被稱之為科技的部分。然而,企業本身的工作方式也不斷在改變。在知識管理上,往專案制來做出改變了呢。


這麼一來,當然辦公室的形態也會發生改變。未來的辦公室並不是以各部署的人數為準,倒不如說是「某特定時間有多少人數會滯留或移動」,轉變成類似機場般的模式,那就是「包含了IT的Programming」作為今後辦公室的提案。


或許就是連企業經營與組織的核心部位都有涉入的必要吧。

的確如此。因此我認為從過去以來,在企業中管轄公司本身設施的材管部或總務部、營繕部這些部門,今後將轉變成由經營企劃室、資訊企劃室等這些部署來處理設施的計畫。


也就是建築的作法會改變呢。

我認為建築的本質並不在建築之中。建築幾乎全都是組立/構築的技術。所謂的本質,就企業而言倒不如說是「經營手法與ISO等品質管理手法」;美術館的話則會改變成「呈現美術的形態」。在過去50年之間完全不變的東西,將一口氣產生巨變的時期已經到來了。


美術館也有了變化的預兆嗎?

伽利略在發現望遠鏡時出現了地動說。有人在顯微鏡中發現病毒時製成了藥品。簡單地說,因著所有「看見」的行為而產生變革。當有別的看法出來時,不同的世界才得以被打開。


美術是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媒介到這世界中的隱喻。目前還沒有被限定的範圍,但在今後的美術當中,像大容量的電源、龐大數量的網路、巨大的空間,或者進入更微觀之世界的組織應該會是必要的吧。作為映像的媒介物之美術品本身若改變了,美術館也非得跟著改變不可。



大江先生從以前就在做IT,像現在這樣能夠得到工作是從IT所得到的益處嗎?是工作速度變快? 還是設計也變好?還是說設計對象的範疇變廣了?

是您現在所說的全部。例如就設計的點來說好了,由於我並不是那麼靈巧的人,因此只要花更多時間就能讓設計變好。建築家們多多少少有這樣的傾向。設計的這個行為,是將自己的想法和能夠實現的落差填補到什麼程度的作業。藉由IT而使時間得以壓縮,而這個落差也縮減了相當的程度。


建物的範圍之所以得以擴展的要因,是所有的建築中, 業主的企業與自治團體察覺了IT這件事的緣故。現在已經沒有那種不具備IT在裡頭的美術館、工場及研究所了。


若不知道IT的話,會變得拿不到工作?

最近辯護士(律師)不只提供技術與專門性的服務,作為顧問的機能也擴大了,工作變成了網絡類型。以一個人的名字來稱呼的這類事務所,將變得只能作離婚訴訟的業務。這也和工作室派的工作只剩下住宅是同樣的狀況吧。


今後,就極端的說法,或許會是由會計事務所或廣告代理商之類這些不同於建築領域的人們來擔任建物設施的企劃吧。那是因為會計事務所現在幾乎都作為IT顧問的角色,因著「對IT非常了解」的這個意義而能夠成為企劃的中心。


因此,建築家也必須具備藝術家及有專門技術之工程師的面向,發揮「帶有和社會連結的專業顧問」的機能才行。若不能達到這三者的平衡,恐怕是很難生存下去的吧。


帶有和社會連結的專業顧問

就這個部分,特別想請教您,對於年輕人處理建築的方式是怎麼看待的?

目前的30歲世代或許有點危險。30 歲以上的都是類比式(analog)的建築家。明明建築這個狹窄的世界是非得打破其既定框架的,但卻還沒出到框架外來。相反地,對於20歲一代則是相當期待。我認為他們當中也會出現那種從一開始就用電腦畫圖的人。那個時候,建築界肯定會有很大的改變。


刻意地把過度合理的這件事作為武器

關於最近的業主的設計志向,以及面對他們之際,自己的設計又是採取什麼樣的立場?

「沒有牆壁、門及時鐘的建築」或許挺好的,當然這是抽象的意義;指的是沒有境界、或者曖昧的。所謂的網路就是這樣的東西啊。感覺上那就是這個社會所追求的。


我自身的設計,就Program 來說,我認為是合理的。若過度合理的話,也會有不適合建築家的部分。不過,我也認為已經不能不以其作為武器來面對所有一切的挑戰了。


plantec-int-04_02.jpg



原文出處:PLANTEC:跨界建築事務所

作者:Nikkei Architecture日経アーキテクチュア/編

譯者:謝宗哲 

出版社:五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5946

《PLANTEC:跨界建築事務所》書封.jpg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