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式住宅,最常見的3種平面設計
晨星出版 晨星出版 發表於2018/04/23


台灣日式住宅的平面種類

近代日本住宅的源流為武士住宅,而武士住宅本身代表的就是特定階級權力的象徵。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在公務上過著西化的生活,但是回到家裡,傳統日本式生活一時之間又難以全數捨棄,配合接待客人、處理公務之需要,發展出「應接間」的西式空間來。


進入大正年間以後,隨著市民意識的高漲,平等觀念更加發達,婦女地位提升,在住宅空間合理化的倡導之下,日本本地多次舉辦「住宅博覽會」,倡議改善住宅環境。當時出現「文化住宅」的名詞,配合新興的中產階級,將原本「接客(待客)本位」的住宅轉變成為「家族本位」的住宅。而日本近代住宅的設計,不只是建築家的問題,有建築專家、民俗學者、女權運動者等,與當時萌芽發展的市民主義、女權主義相呼應。


而很快地這個潮流也影響到台灣,在《台灣建築會誌》有專章討論住宅設計,統合其中的意見,可以發現到其關注的焦點在:

1.日式住宅如何能夠適應台灣氣候。

2.如何在有限的平面配置下設計出合理化的平面。

3.如何設計出以家人為中心的住宅。

4.新設備及材料運用。


當時也是私人住宅開始在台興建的時期,而參與討論者當中亦有總督府技師,因此台灣的日式住宅能夠反映日本近代住宅文化演進的過程,包括在西化與傳統文化之間,日本人所做的調適與保留;更能夠反映在台灣氣候下適應環境的在地化過程。新材料及新技術的演進,以及近代化及文化交流的結果。


住宅的設計,以平面構成為首要。建築平面受到基地條件的影響甚深,並且由於台灣的日式住宅大部分是官舍,因此受到官舍標準圖的影響很大。而在配置當中,除了代表日式住宅精神而必定設置的「座敷」以外,設置在大門的迎賓空間「玄關」與「廣間」、代表當時官員公務的西化及待客空間的「應接間」、衛生空間的「風呂」、「便所」、「炊事場」等空間,均為日式住宅的一大特色。


而由於日本人喜好在庭園休憩,伴隨而來的「緣側」空間,便與台灣的氣候條件息息相關。日本室內空間之間具有「不完全隔間」及「中介空間」的特色,因此各個室內空間之間的配置,可以顯現出該住宅的空間脈絡。以下即分述三種台灣常見的住宅設計平面,再依據平面的機能及意涵來說明各空間的功能。


廣間型

「廣間型」在這三類當中,發展比較早,玄關一進入,有一個很大的「廣間」,為此空間形式的一大特色。各個室內之連接,以廣間為中心連結,尤其在主人接待客人要迎接公務的候,主人在「應接間」空間準備,並請客人在「廣間」稍後。

通常此類空間的每個空間之間都可以相通,是傳統時期以父權為中心,以待客主義為主的空間形式。

1-1.png

廣間型(引自《台灣並南向小住宅懸賞圖面集》,1943)


中廊下型

廊下,即「走廊」,因此「中廊下型」即「中央走廊型」。這種類型的住宅的房間配置隔著走廊配置了兩排的居住空間,一側為家人空間,一側為服務性空間。由於日本人對住宅觀點是以座敷為中心,而在日本在邁入近代化社會時,考慮到給家人更好的居住環境,將家人空間配置在與座敷一樣的氣候良好的南側。這樣的住宅獲得中產階級的支持,也把這股潮流帶到台灣,在1920年代以後,許多在台灣或日本的日式住宅都紛紛建成中廊下型為主。


中廊下型將家人空間及服務性空間分開配置,將家人空間集中在日照良好的南側,服務性空間設置在北側,是受到設計者及居住者的個人意識高昂之故,再加上隱私權的發展,開始出現空間之間的分化,也由於女性主義之萌芽,亦注重炊事場(台所)的動線設計。但是在實際上設計住宅之時,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服務性空間的設置,服務性空間重視衛生條件,但是在日本住宅以南側的「座敷」為中心的設計理念之下,服務性空間必須得設置在北側,而北側的衛生條件往往不佳,考驗了設計者,在《台灣建築會誌》上經常被提出來討論。


目前留存日式住宅,以中廊下型及廣間型為多。

1-2.png

中廊下型(引自《台灣並南向小住宅懸賞圖面集》,1943)

1-3.png

中廊下型


雙邊走廊型

雙邊走廊型的起源類似中廊下型,亦是為了配置家人空間與服務性空間。雙邊走廊型還有一個特色,即走廊設置在雙側,將房間包圍在中,形成類似「陽台殖民地樣式」的平面形式,是為了台灣多雨、暴風,尋求通風性而設計的平面形式。

1-4.png

雙邊走廊型(引自《台灣建築會誌》,1930)

1-5.png

雙邊走廊型室內空間




原文出處:《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

作者:吳昱瑩

出版社:晨星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8729

1524465262419361.jpg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