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陳廷杰來說,建築就像是一個平台,一個文化的容器,它必須能夠容納或乘載許多不同的元素,經過清晰巧妙的設計後,呈現出一個圓融和諧的狀態。陳廷杰認為在這個容器裡,最主要裝載了四個重要元素:「經濟」、「文化」、「環境」與「藝術」。
預算問題不容小覷
「經濟性這個概念在整個建築設計中應該是最基本的。」這是最現實的考量的問題:有多少錢做多少事,但一開始往往會有莫名的迷失,就像是黑洞一般,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比方來說,預算有限,能不能折衷?如果隨意削減預算,那最後可能無法預期的成果。要建構一個有品質的建築,經濟因素的考量不容忽視。
因地制宜,便能體現文化
在談「文化」這個議題的時候,陳廷杰先舉了一個例子:今天在歷史街區要蓋一個新房子,要怎麼設計?重點是要符合當地特色,而不是直觀的用歐式、美式的建築風格,要考慮整個環境的建築形式,可能是比例或顏色,也可能是材料特色,但最重要的是這個地區的人與生活,而這個思考便是他所強調的「文化」。「我講的文化是因地制宜、適合當地的氣候也好、生活的文化、生活的型態,結合成的一種適當的設計。」即便都在台北市裡,萬華與北投這兩個地方就可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文化。
▲「因地制宜」是陳廷杰建築師反覆思考的核心。
與周圍的一切互動互生共榮
「環境」因素可能是較為直接的,好比周邊的人文活動或交通環境,其中當然也包含自然環境。從一開始基地的配置思考到最後竣工後的使用,其中的設計需要考量到動線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跟周遭的環境共生而不衝突,這樣才能算是較好的設計。現代的建築潮流是以節能、永續、循環的概念去規劃,這也是建築師要考量的方向,透過設計、建材的挑選,讓整體建築能夠避免汙染,自然而然也能與環境共生。
融入而不突兀的藝術
甚麼是「藝術」?簡單的來說就是看起來美的事物。如果今天在一個重劃區裡蓋房子,附近沒有太多既有建築設施,那建築師的設計相對就能自由、彈性,也可以自由地發揮建築的藝術特性。但大多時候,建築的基地環境都有許多限制。對陳廷杰來說,建築的「藝術」是一個很挑戰性的議題。有時候好像沒有凸顯主題就沒有個性,但就像之前所提的,如何在大環境裡去避免衝突、違和感,陳廷杰認為這才是建築設計的「藝術」要去思考的地方。
▲建築藝術不僅在於美的追求,還有要傳達給眾人的訊息。
雋永使建築長存永久
對建築師而言,一個好的建築能體現出以上四種元素,不但平衡、圓融,而且能彼此兼顧。「如果說一個好的建築物的價值是甚麼?我會講說是雋永。」雋永不只是好看,而是顧及了各種時代性,包括美學、比例、色彩與材質的平衡。但如果沒有跟周遭環境與文化相容,那也只能好看,卻不耐看。
經濟、文化、環境、藝術,看似不同的四種元素,卻都彼此環環相扣、接連在一起。揉合這些元素,便能凸顯建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