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算規劃步驟與分配比例
Step 1: 確定總預算金額。
您可以依房屋價值或自身財力來粗估裝修投入。例如一般建議裝潢費用約為房價的10%–20%較為合理,超過太多可能回收不易 。但更實際的是直接設定一個您能負擔的金額上限(比如50萬、100萬等),作為所有裝修支出的總額。
Step 2: 分配預算到各大項目。
裝修支出主要分為硬裝工程和軟裝配備兩大塊。建議硬裝(設計施工、基礎工程)佔總預算的 60%–70%,軟裝(家具家電、裝飾佈置)佔約 30%–40% 。例如某100萬預算的新屋裝修,可考慮60萬用於室內設計與施工,20萬購置主要家具電器,10萬用於窗簾、燈具、地毯等軟裝飾品,剩下10萬作為預備金。當然,各家庭情況不同,此比例可靈活調整,但總體原則是先滿足空間的功能和安全需求,再提升美觀舒適度。特別是老屋翻新的話,應將更多預算傾斜給隱蔽的基礎工程部分,而新成屋可將重點放在表面的裝修設計上 。
Step 3: 列出清單,細化各部分費用。
將裝修項目分類列出,例如:設計費、拆除工程、水電工程、泥作工程、木作及系統家具、油漆工程、清潔費,以及家具、家電、軟裝等,每一項預估一個金額範圍。參考過往案例或市場行情來預估。例如每坪裝修單價,新成屋裝修每坪約需4萬–7萬,新屋若不變動格局可低些 ,老屋因涉及拆除和管線更新每坪可能要6萬–11萬 。有了預算分配表後,您可以清楚知道錢花在哪些地方,避免遺漏。同時在實際詢價時可對照調整,使各項花費不超出預期。
工程優先順序:基礎工程 vs. 美觀裝飾
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裝修時必須分清輕重緩急。
原則上,應將資金優先投入「看不見但很重要」的基礎工程,例如結構補強、管線換新、防水處理、隔音與耐用性提升等。這些項目直接關係居住安全和房屋壽命,千萬不可因追求外觀而省略。特別是針對舊屋翻新,常見水電老化、漏水滲水等問題,務必優先處理到位,再進行表面的裝潢 。像電線老舊一定要全數換新符合規範,衛浴廚房的防水重做、管路暢通,牆壁結構的補強防患,這些都應該先預留預算。花錢在這些基礎工程上可能當下不顯眼,但長遠看能避免日後反覆維修,更經濟耐用。
在基礎打好之後,再根據預算餘額考慮美觀裝飾部分。例如地板材質、造型天花板、特色牆面、軟裝布置等。若預算不足,可以採用平價但效果不錯的作法:例如大理石電視牆太貴,可以用文化石或防瓷磚替代;全屋木地板費用高,可以考慮局部鋪設或使用強化木地板等替代品。 再如原本想做造型天花板,但預算吃緊時完全可以捨棄或簡化為素雅平頂,加幾盞筒燈也能營造氛圍,不一定非要昂貴的裝飾。重要的是在保證功能和基本品質的前提下,用創意來巧妙裝飾。透過配色和軟件搭配,同樣能達到美化效果,而這部分可以日後逐步添購,不一定一次到位。因此裝修時先把錢花在刀口上——隱蔽工程和固定裝潢,剩餘部分再量力而為地美化,才能確保既住得安心又不超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