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愛加新歡:新舊混凝土結合
阿毛 阿毛 發表於2013/08/19

無處不需新舊混凝土結合

    無論房子新建、增建、整建過程中,敲敲打打修修補補在所難免。這過程要處理「新舊混凝土結合」的問題,在我看來若處理不好,重則可能傷及結構影響安全,輕則傷及牆面密實度導致滲水、壁癌。個人孤陋寡聞,找了半天,發現這方面的正式施工規範不多,但是從生活中,幾乎到處都聽到電動槌敲敲打打的聲音,個人相信這方面的應用應該是非常頻繁的,而每個師傅的工法南轅北轍,令我十分困惑。一般業主像我這麼龜毛的畢竟不多,他們通常交給“專業”去處理,所以沒有特別的感覺。從一樓灌到五樓,個人從灌漿不良修修補補的過程中,了解到新舊混凝土結合處,大多數人會灑上水泥膏或益膠泥,藉此強化結合力道,這種作法是否正確呢?

傳統灑豆成兵強化新舊水泥銜接工法

    
早期蓋房子砌磚老師傅通常會在先在地板上澆上水泥膏,或灑上水泥粉後,才開始砌磚,以期強化磚頭和地板的結合力道。這種工法幾乎延伸到所有需要新舊水泥銜接的地方,例如,增建時常會把舊樑敲開,露出樑主筋供新增地板鋼筋鉤搭,再用混凝土灌回去;在灌漿前業主通常會被告知,最好在舊樑上澆上水泥膏,據說可以強化新舊混凝土二者結合力道。現在光用水泥不夠看,有更進步的建材,那就是益膠泥,所以目前最常用的銜接劑是灑上益膠泥。這種工法究竟是“強化”或 “弱化”銜接面呢?我沒有確實數據,但是我存疑?若有人提供拉拔試驗的數據,那真是造福人群啊!

在銜接處灑上的是補藥還是毒藥?

    
找不到確實數據,經請教經營混凝土的前輩:究竟澆上水泥膏或益膠泥,是否有益新舊混凝土結合?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先談水泥膏,基本上純水泥是無法直接使用的,它必須和適當水和粗細骨材搭配使用,才能得到預期的強度。純水泥加水乾縮硬化後是既硬又脆,容易龜裂。在舊混凝土上加上水泥膏,再澆灌新混凝土,彷彿新舊混凝土間夾了一層薄薄的脆餅,反而容易龜裂,而且塗得愈厚愈糟糕。


    至於益膠泥是黏著劑,設計目的是用於黏貼磁磚或飾材用的,為了便於施工通常會加入緩凝劑,這緩凝劑會延緩水泥凝結至固化時間。若在舊混凝土上加上益膠泥膏,再澆灌新混凝土,我們可以推測外層新混凝土會先完成初凝、終凝、乾縮硬化;接著中間的益膠泥由於加入緩凝劑,其凝結過程較慢,在新混凝土乾縮硬化後,接著也會產生乾縮,這中間層產生的第二次乾縮正好在新舊混凝土間收縮產生一道裂縫,塗得愈厚愈乾縮產生的裂縫會愈大。

打毛、澆水、灌漿養護,簡單的最好

    
參考國道高公局的施工報告,發現他們在為舊橋墩補強時,新舊混凝土銜接處並未添加任何強化劑,他們的做法是把舊橋墩(舊的混凝土)表面打毛,然接著後續的灌漿程序。公共工程的要求標準比一般住宅高很多,他們的工法都沒有添加水泥膏或其他銜接強化劑,顯然一般傳統作法是畫蛇添足,安慰效果大於實質效益。
http://www.freeway.gov.tw/UserFiles/File/Widening/96YEARREPORT/2007_04_01.pdf


綜合以上,個人認為舊混凝土要灌上新混凝土,不需要添加任何水泥膏或或益膠泥,但是要注意以下三點:


1.舊混凝打毛:去掉表層老化的混凝土,清理乾淨,提高彼此結合抓力。

2.舊混凝土澆水:要長時間慢慢澆,務必讓整個打毛的舊接面涵水量達到飽和,以確保新混凝土澆灌後,能提供足夠的水分進行水化作用,避免急速乾縮產生龜裂。

3.灌漿後養護:特別是敲開舊樑搭接灌上新地板,接合處灑水,隨時保持濕潤至少一星期是必要的。

敲敲打打前,先設下停損點

    房子的樑和柱,能不敲就不要敲,畢竟這是會影響結構的。若以樑和柱對結構的影響來看,柱子比樑重要得多,從921地震博物館保存的實景,可以看到房子倒塌大多是柱子爆裂折斷,樑折斷較的情況較少。其實敲樑搭接很常見,敲柱搭接就較少見;我曾經在路邊看過,有工地將整支柱子敲開一支柱筋,用來搭接牆面鋼筋,這種作法實在令人捏一把冷汗,個人覺得二害相權取其輕,在此情況,應用植筋較不傷結構。


    若在不得已情況下非要敲樑搭接時,最好仿照森林大火,先燒出一道防火巷防止火勢蔓延。作法是,先切割出樑的預期崩裂點,當電動槌敲下時產生的應力,會使混凝土在這預先割出的線上(最弱點)裂開,避免樑的其餘部分受到進一步的傷害;當大電動槌沿著預先切割線作初步大塊的敲鑿後,接著便可用較小的電動槌繼續修鑿到所需的範圍,如此樑受到的損傷可降至最低。若不預設敲打崩裂點,敲樑時大功率電動槌垂直插在樑上大力震動時,整支樑會跟著震動,在遲遲無法“敲破”的情況下,整支樑會肯定會被震到“內傷”。這個道理不難理解,難在打石師傅通常不會這樣敲,因為這種“斯文”的敲法,較費時費工,當然,若你肯付出代價,那一切都不是問題!


畫出崩裂點1.1

畫出崩裂點2.2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