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浸鍍鋅工程實績:基隆火車站主體鋼鐵工程
黃文忠/尚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圖一 基隆車站歷年外觀
起造單位 :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設計監造 : 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營造單位 : 長鴻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鋼構製作 : 新時代鋼架股份有限公司
熱浸鍍鋅 : 尚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鍍鋅總重 : 583 噸
工程經費 : 5,964 萬
一、前言
台灣鐵路於 1887 年(清光緖 13 年)由劉銘傳開始建造,費時 4 年又 4 個月於 1891 年(清光緖 17 年)完工,當時的第一代基隆站位於 今日之安樂市場,站名原名為【雞籠】。第二代車站推估於日治時期 1895 ~ 1899 年 ( 明治 28 ~ 32 年)之間興建,為一木造建築,後因基隆進行「市區改正」而遷至基隆港現址,並於 1908 年 ( 明治 41 年 ) 興建第三代車站,改為一磚造建築。至民國 54 年 3 月又因站房老舊空間不足而拆除重建,改為三層樓鋼筋水泥建築物,為第四代車站。第五代車站於 104 年 6 月 29 日新站啟用,其各年代建築外觀如圖一所示。
二、基隆站改建計畫
基隆火車站,是縱貫鐵路與台鐵西部幹線的起點站,設立於 1891 年(清光緒十七年)。站體經過四次改建,目前的第五代半地下化車站於 2015 年 6 月 29 日啟用。新基隆火車站主體鋼構工程,是基隆火車站都市更新站區遷移計畫之一部份。該工程配合西二、西三號碼頭都市更新案而南移 200 公尺,並改成在地下一層的 2 座島式月台、4 股軌道。而舊車站站體在新站完工後拆除,火車站原址空地供作都更開發使用,如圖二所示。基隆火車站都市更新站區遷移計畫總經費為新台幣 27.27 億,車站主體工程總工程費為 1.68 億。
三、基隆站改建工程
基隆火車站配合都市更新,2011 年 9 月起改建新車站,從原始的港西街,往南移 200 公尺到忠一路南側,並向北延伸 250 公尺增加車站北口,銜接基隆都更區與新建的海港大樓,如圖三、四所示,接駁兩岸直航旅客和國際郵輪旅客,旅客運量將從現有每日 1 萬 8000 人,增加到 2 萬人。 新基隆火車站分南站、北站,主體皆為鋼結構工程,外牆採玻璃帷幕搭配金屬板,而屋頂增設太陽能系統,強化車站照明。鋼構主結構以 SN490B、A572 及 A36 型鋼與 STK500 鋼管為主,基隆南站立體圖如圖五所示,南站以「雞籠」為設計概念並融入大船入港的意象,且屋頂層設有觀景台與露天咖啡座,旅客可將基隆港灣美景盡收眼底。
基隆又稱雨港 ( 都 ),氣候多雨陰溼。進入冬季時,基隆正好處於東北季風從中國大陸北方南下至台灣的迎風面地帶,又因地形多山而干擾季風進入內陸,導致基隆每年 12 月進入冬季後,便壟罩在陰溼多雨的氣候當中,且下的雨多為綿綿細雨。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 1971~2000 年間氣候資料,如表一所示,全年下雨日達 205.3 天,而年平均相對濕度為 79.8%。這種氣候,對於鋼結構是容易腐蝕,加上站體鄰近基隆港,所以站體鋼結構採用熱浸鍍鋅防蝕,如圖六、七所示。另因營建法規需求於鍍鋅表面需再塗覆防火漆,其油漆系統如表二所示。站體熱浸鍍鋅鋼構吊裝及完成,如圖八 ~ 十三所示。
表一 1971 年至2000 年基隆氣候平均數據
資料來源 : 中央氣象局
原文出處:熱浸鍍鋅雜誌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