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自然「還地於河」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的體驗園區2/2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發表於2017/01/29


從遠古到未來、由大海到山林             


這裡有西元前約2500年的丸山遺址、清末民初的噶瑪蘭族生活場域;這裡有水生宜蘭莞草族群,也有山脊陵線大頭茶林。「生態綠舟」成為時間與空間的交會點。

在此綠舟......

我 成為水域緊密交織的浮游細胞

我 連結蘭陽平原的自然環境

我 修補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我 從水岸濕地到山林大樹,呈現了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

我 找回了臨水而生的歷史人文

「生態綠舟」傳達了「人地共生」、「還地於河」的核心精神。            


1061.jpg

1.由「大樹公」制高點,往濕地及河道望去,可述說冬山河全流域的自然、歷史人文故事。


1062.jpg

2.「大樹公」是「生態綠舟」的鎮守之神,實為園區之人文解說眺望台,因早期上游地區曾有樟腦寮存在,遂以宜蘭山林常見之"樟"樹為發想主角。       


1063.jpg

3.「神秘水道」-為克服鐵道的阻隔,刻意塑造特色穿越石洞,增加水路舟遊的體驗樂趣。


1064.jpg

4.噶瑪蘭濕地區-「噶瑪蘭族」原為蘭陽平原水域原住民,「干欄式」木構及「白茅屋覆」既為先民對應環境的生活智慧。是環境教育體驗的重要場域。        


1065.jpg

友善農業設施-利用冬山河疏濬河土堆積整地成為推廣「友善農業」的梯田體驗區        


1484121929220195.jpg

濕地區旁種植的白茅,活動收割後鋪設於「噶瑪蘭家屋」屋覆上。


1484121947453916.jpg

民眾實際參與傳統割稻活動,進一步認識食物與環境的關係。 

      

1071.jpg

生命始於活水 漫遊冬山美水

我 乘著鴨母船

依著冬山河水向上慢駛

找尋的不僅是河水源頭更是生命起源

向 山邊望去

一座微綠山丘佇立於水面

山林鳥鳴

溯流前駛

一片濕地水域靦腆地露出半邊臉

原來這裡是冬山河生態綠舟的「水樂園」

看見的不僅是一草一物的生存模式

更揭露一座水域微世界的世代演替

展現濕地生態最豐沛的生命力


因應不同的棲地,施以不同的「近自然工法」


  1.jpg

1073.jpg

a. 林蔭停車場步道-以透水洗石子工法及回收漂流木,達到「人車分道」與「雨水回滲」之綠色概念。        

b. 以木樁為主,架設軟性椰纖微柱之護岸工法。        

c. 陡峭的大石石砌工法,輔以石縫綠化種植,仍能塑造不同的微棲地。        

d. 和緩水際,以「打樁編柵」工法施作。        

e. 木樁為主,架設橫木,後方以拋石填築,留設多孔隙棲地環境。        


作品資料表

作品名稱:冬山河生態綠舟(森林公園) 

業主:宜蘭縣政府 

地點:宜蘭縣冬山鄉 

用途:綠色旅遊、小舟遊憩、環境教育、自然體驗 

景觀設計監造: 

日商日亞高野景觀規劃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台灣高野景觀規劃股份有限公司 

建築:象設計集團(主建築群)、 

形之間創意工作室(噶瑪蘭族家屋) 

機電:連翊電機技師事務所 

植栽:金龍園藝、景富園藝、百里香園藝 

工程施工: 

家祥、俊貿、國懋、展新、集英、東龍、達固、景汰、龍泰、 龍祥、順盈、七福、同昌營造。 

參與人員: 

石村敏哉、久恆建、陳震光、李永鼎、羅宜峯、趙健雄、林國 榮、林立偉、陳香穎、黃湘晴、李秀鳳。 

材料:低海拔季風林樹種、卵石、漂流木、木鋼構、有色水泥 抿石、透水洗石子、石組。 

造價:總計約7億2000萬



原文出處:《Landscape景觀》2016 I

landscape景觀20161封面.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