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內最高的民間建築
屬於裝飾藝術風格的菊元百貨建築,量體呈階梯造型,此量體的呈現,是受到紐約都市計畫法令的影響。一九一三年曼哈頓地區因市區建築物密度過大,高二十層以上建築超過五十棟(其中有九棟超過三十層),密集樓群造成陰影,阻擋附近低樓層的採光及空氣流通,形成街道中的「大樓峽谷」現象。
一九一五年百老匯大道上的三十八層的公平大廈(Equitable Building)容積率達百分之三千,造成二萬八千平方公尺以上的陰影面積,影響低樓層住戶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引起居民不滿。一九一六年紐約市政府在「美國都市計畫分區之父」的律師巴塞特(Edward Basset)推動下,通過「紐約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成為全美第一個全面使用土地管制規則的都市。
儘管世界各國城市的建築密度都遠不及曼哈頓般密集,但在當時,菊元百貨已是臺北城中最高的民間建築,回應建築風格從歐洲化轉向美國化的風潮,在五至七樓形成階梯狀退縮,成為其與臺灣其他百貨大樓量體最大的差異,代表了二十世紀初期世界潮流的建築特色。退縮形成的屋頂陽臺,也成為商業宣傳不會放棄的戰場,後來店主加上取自自己名字中大大的「榮」字招牌,將資本主義的光芒照耀在百貨所在的榮町。
臺灣最早的電梯,出現在臺北車站對面的鐵道飯店,後來臺北城內的臺灣總督府、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和遞信部也裝設電梯,只是一般民眾無緣搭乘。當菊元百貨店設置電梯,立刻就成為臺北觀光的熱門景點。許多人到臺北專程前來搭乘,連穿連身制服、戴著白手套的電梯小姐,也如時尚偶像般成為被仿效的對象。而菊元百貨店所在的臺北城內,因為是日本人生活區域消費能力高,進口商品也為最高級,可說是臺灣現代化的重要櫥窗。
原文摘自/《紙上明治村》第五章—商店百貨:資本流動的消費戰場
好書推薦
書名:紙上明治村—消失的台灣經典建築
作者:凌宗魁
繪者:鄭培哲
出版: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6/11/30
購書連結: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