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造空間、先改造自己,「全景圖」整理法
HM專業設計 HM專業設計 發表於2018/11/14


我接受「整理督促」的委託,主要是當事人覺得想要改變、卻無法只靠自己的時候。再強調一次,當事人自己有想要改變的動機,整個委託案才有辦法執行,如果當事人自己都沒有動力,外人再怎麼督促都是白費心思。

這是非常神奇的工作,我本來也沒有料到自己有這樣的「功能」,我不是什麼整理收納專家、自己也沒被雜物困住過。

 

去年,我接受老屋改造的諮詢,來到台中逢甲大學旁的一棟電梯大樓內,為一戶小家庭評估屋況。一進入屋內發現地板跟家具都堆滿散落玩具及生活用品,能夠行走的寬度約三十公分寬。「不好意思我家有點亂,但我很喜歡妳的書、書裡的住家看起來都好舒服,我希望我家也能夠改造成那樣,而且要有很多櫃子才有辦法收納。」年約三十五歲的女主人小君,手中抱著小嬰孩,指甲上貼著亮麗的土耳其底色的卡通圖樣鑽石,把我的目光引了過去……小君說,她希望透過改造,讓家裡也可以美美的。

 

有一些讀者被美美的畫面吸引的同時,並沒有去瞭解那些住家背後的生活方式、屋主對家的營造所付出的心血,便很容易以為這是可以靠著設計師就輕鬆達成的,並且希望複製變成「那樣」,殊不知這需要長時間的習慣與生活養成。

 

「那,你們願意先改變嗎?」我問。

「咦?我們也要改變嗎?」她反問。似乎覺得只要有設計師,把事情交給專業就可以了。

 

我建議她先去接觸一些斷捨離等相關資料,「不是找收納的資料喔,而是斷捨離,網路上的資料很多,建議妳跟先生一起先捨棄多餘用品、並暫時停止新的物品進到家裡來。」我強調她必須跟另外一半同時進行,單打獨鬥通常只能落寞收尾。

 

該次討論結束後約末一個月,我接她的來電,「阿羚,妳可以當我們的監督人嗎?」一開始一頭霧水,她才說明碰面後她立刻上網查斷捨離的相關資訊,並且發現自己有輕微囤積跟購物沒有節制的習慣,(尤其路過特賣或折扣的店家,她很驚訝自己雙腳會自動轉進去。)「也許真正需要改造的是我們自己。」她下了一個讓人感動的結論,能夠這麼坦誠面對是需要勇氣的。

 

運用全景圖,分區進行整理規劃 

一開始小君試著自己捨棄東西,但是很快就卡住了,「很多衣服材質很好,丟不下手。」「可以請妳花時間幫我們嗎?」

於是,我擬定了一系列的作戰計畫,讓她可以透過有旁人督促的方式進行斷捨離。

我請她從大門口拍一張家裡客餐廳的全景圖,建議她從公共空間及自己的臥室開始整理。客餐廳分為A~E五個堆積區,仔細一看,每個堆積區堆的東西都不一樣。

 

「為什麼它會在這裡?」我請她順著A到E,問自己這個問題,並回溯東西開始堆積的原因。

A區為一進門的玄關空間,全家的外出鞋堆在這區,原本購買的鞋架僅能放五、六雙鞋子,其餘的十多雙鞋子於是散落在周遭。「嗯,鞋子沒地方放,所以只好有些放地上。」鞋堆中,老公的鞋子只佔兩雙(涼鞋、拖鞋,不含正穿去上班的皮鞋)、孩子的有三雙,其他的都是小君的,其中有些高跟鞋看起來已經很久沒穿了。小君這才意識到自己是造成家中雜亂的關鍵人物。「原來我現在最常穿的就是布鞋、涼鞋跟這雙矮跟鞋……」其他鞋子即使超過一兩年沒穿,還是被丟在地上當成背景,卻無視於它們的存在。

 

P1014651.JPG

我請小君也到臥室進行練習。地上擺放著「丟掉(丟到回收箱)」、「送人(送給友人)」及「保留」三個箱子,並請她把所有的衣服都攤在床上,一件思考盡量不要超過五秒。「我手上這件洋裝,是十年前蜜月旅行的時候在巴黎買的,當初趁折扣用四萬多台幣買下的……」

「停!」我喊卡,「妳這三年來有穿它嗎?妳未來三年內會再穿它嗎?」「如果沒有背後那些故事:蜜月、巴黎、四萬多……把這些故事因素都拿掉的話,這件衣服妳會留下嗎?」

小君想了一下,誠實回答:「它就是一件泛黃的白洋裝,現在也不再是我喜歡的風格了。」

如果這麼珍惜洋裝背後的故事,「就拍照下來,再丟掉吧。」結果,這件衣服被投入「丟掉」箱,連送給友人都不好意思。

 

接下來兩個月,小君利用每週二跟四,有親戚可以幫忙照顧孩子的日子,陸續檢視家中各區的雜物。我問小君,她在整理東西的過程,老公會不會阻礙或反對?運氣很好的是,小君老公的東西極少,他不但不反對、還鼓勵小君繼續斷捨離。

孩子年紀還小,只要父母從現在開始要求孩子養成物歸原位的習慣,應該也不成問題。接下來,就期待小君能夠繼續保持,簡單生活的習慣養成之後,再來談居家改造,才能真正扭轉生活的品質。


原文摘自/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住宅改造就從人的改造做起,斷捨離+簡單生活+通用綠住宅,免除再一次的惱人大翻修!

(自由之丘)0IGL0006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_72dpi.jpg

書名: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住宅改造就從人的改造做起,斷捨離+簡單生活+通用綠住宅,免除再一次的惱人大翻修!

作者:林黛羚

出版社:自由之丘

購書連結:博客來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