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我們跟別人說智慧建築,可能還有人聽不懂。」楊謙柔博士在文化大學攻讀碩、博士的期間,深入接觸了智慧建築與綠建築,那在當時還是相當新穎的話題。「在十幾年前,我們文化建築系的系館就加裝了智慧廁所,你上完廁所就可以知道你的血糖多少。」能在那年代有如此高科技的產品,有賴於系上的溫秀玲老師與產業界合作的一項計畫。
▲具備LoT技術的新型智慧馬桶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的溫秀玲教授是台灣智慧建築標章的推手,引領建築機電產業邁向自動化、智慧化發展。研究室與產業界合作,往往創新研發出最新的智慧化監控設備。當時還是研究生的楊謙柔,像是求知若渴的海綿,大量吸取前瞻新知;如何讓建築環境有智慧的想法,油然而生。他常常在想,智慧建築不能僅止於環控設備的自動化或監控而已,應該擴大討論建材的智慧化。例如,會呼吸的外牆像人們的皮膚一樣,會收縮、擴張調節體溫,保護人體五臟六腑。
楊謙柔花了不少時間,從建築、都市規劃、綠建築,最後走向智慧人居產業,這過程中有賴各方面的支持,當然也有求學時期領受的各樣學識。問起他對「智慧」的見解,他表示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徵。
「我們沒有辦法說建築可以智慧何種程度,但他應該會像呼吸一樣,在無形中就能感受到他的好處。」智慧不見得是高人一等,而是融入在生活中悠然運行,吐納之間便是智慧。
▲智慧的最終目標是要能打造無感生活體驗
楊謙柔身為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理事長,為的也是要讓智慧更加貼近生活。他發現目前在市場中,有許多智慧化的設備或建材在智慧建築標章的得分項目中,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相當遺憾。
楊謙柔感慨地說道:「若僅僅依循目前智慧建築標章規範,會偏重於監控設備而抹滅了建築產業智慧化發展的可能性。」他擔任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的理事長,為的就是要將許多被忽視的廠商、產品推廣上檯面,提升我們生活環境的質量。
他有一個想法,要用空間情境體驗的方式推廣智慧產業。「我去過廣州的建材展,他們有設立一個智慧家居的體驗專區,一次就只放十個人進去體驗,雖然產品不是說很特別,卻能夠有深入的了解。」一般的會展,大多都是走馬看花,希望創造大流量的觀看。但楊謙柔要反其道而行,減少觀看的人數,卻能夠讓人對這些智慧產品有深入體驗、能身歷其境。
▲身歷其境才能讓人感同身受
會展熱鬧個四天,結束之後呢?他還要做線上平台,讓人可以透過網路持續對智慧產業、廠商、產品有更多的了解。不僅如此,他也會在台北設計建材中心設置一個常設展區,讓有興趣的人依然可以有實體的接觸。「數位的東西很方便,但人們仍然會希望看到實體的東西。」在建材中心,讓不同的業者進駐,彼此互相合作,將不同領域的產品做結合,透過互利共生、共享、共榮的方式,集群策群力更加活絡智慧人居產業。
如今,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也正式邁入第二年,而智慧產業的市場將來也只會愈來愈大。楊謙柔表示,透過實體與虛擬的結合,可能讓智慧的概念更明確,也更加深入人心,因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