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風貌之美來自運作良好的地景3/3


1484097072397031.jpg

一起打造大家心的想像獸中的


地景藝術活動鏈結地景經營與地方創生發展

現在越來越強烈感覺都市化發展像一個大磁鐵一樣,到處吸引著都市外圍鄉村地區人力與各種環境資源,一方面造成都市外鄉村社會的凋零,同時也不斷以都市發展的模式來改變鄉村地區。這種情形在全球各地發生,在宜蘭的影響也很明顯,尤其是北宜高速公路通車之後。這不禁讓人反問,那鄉村地區要如何自處呢 ? 它只是都市發展的附庸而沒有自主性嗎 ?


曾經,在地人、在地環境條件與在地發展之間互相緊密關聯,這種著根 ( enroot ) 的發展模式,造就今日宜蘭的許多特質。當然這些特質某種程度來自過去相對區隔的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衍生的歷史特性,但這同時也凸顯了宜蘭的發展與聯外交通有一定的關係。


自 1796 年吳沙入墾之後,接著 1807 年台北與宜蘭間的古道 ( 步道 ) 陸續開闢,隨後於 1924 年鐵路開闢 ( 人口 150,000 ) ,1946 年北宜公路開闢 ( 人口 220,000 ) ,以及 1979 年濱海公路開闢 ( 人口 430,000 )。這段期間隨著聯外交通便利性增加,宜蘭在穩定中持續發展,但同時仍保有其自我的風格。2006 年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宜蘭與大台北都會之間的交通,在無塞車狀況之下縮短至一小時以內,從此宜蘭與台北都會間大門敞開。這樣的時間變化同時也產生了空間變化。宜蘭受都市化影響程度加劇,包括農地變遷、非屬農用的農舍林立,以及仕紳化等現象擴大。


當門戶開啟而且無法再關閉,宜蘭的發展是否仍然能如以往一般與在地條件密切關聯?宜蘭的地景特質是否仍然伴隨著在地人們生活而持續演育?或者宜蘭的地景發展將逐漸疏離在地性與生活性,慢慢成為服務都會居民觀光需求以及土地投資炒作的樂園,並且在分工體系之下扮演提供大都會休閒功能的地區,而逐漸失去它的自主性格?種種「地景」問題與課題隨之浮現。


可以預想,在不受約束的都市化結合市場經濟,以及觀光需求驅使之下,原本與地方生活相關的各類建築與土地,也許紛紛轉為服務觀光客;本地的零售 / 服務業 ( 餐廳、旅館、民宿、紀念品、伴手禮店 ) 為了便利性與成本考量,其營業品項、原物料及各類用品、產品,不必然與宜蘭在地有關,也就無法造福在地經濟;而鄉村地區農業生產的本質,在鄉村住宅與休閒主題的吸引之下可能逐漸被稀釋,待價而沽的心理造成農地價格上漲,此時有意耕作的人可能買不起田地來種田。另一方面,當農業開始脫離生產的本質而成為休閒主題的一種,來滿足都會人田園樂與鄉村情懷的需求,這樣的發展是否真是人們所樂於見到的?


宜蘭地景藝術活動的舉辦,其出發點就是在回應上述種種「地景」的問題, 並尋思地景永續發展經營的途徑與工具。這個計畫希望扮演一個鏈結及創意育成的平台,促進更多「在地、外地、土地」的創意互動與鏈結 , 吸引更多青年創意人才參與,經由引入「藝術與創意活動」作為媒介,我們希望 :


1.    「發覺地景之美 ,珍惜土地」:經由活動辦理,激發對土地之美的認識與關懷,興起珍惜土地的感動。

2.    「激發環境創意新想像,尋求在地發展的新可能性」:除了傳統硬體建 設與觀光,是否還有其它在地永續發展的模式 ? 經由活動過程,在地社區與年輕學生及藝術家們一起互動,在原本大家習以為常的土地上進行創意發想,跳脫原有環境認知束縛,激發地方發展新想像。

3.    「引入創意人才資源,帶動地方創生發展新動能」:經由辦理活動過程引入更多設計、創意、藝術相關的在地與外地人才互動,讓鄉村地區也能成為實踐創意的擂台,讓「藝術與創意」也可以是帶動地方經濟與文化發展的特色新資源。


31-9.jpg

如果環境能說話 _ 這塊土地會說些甚麼


在地特質、永續發展、景觀基盤

回顧過去的發展,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許多地方特質在以往的年代可能是因為「地理區隔與環境限制」而產生,當這些限制因素隨著日益發達便利的資訊、通訊、交通與物流系統而逐漸減少,是否也意味著日趨同質化的環境與地方特色的消失?今日特別是都會以外的村鎮及鄉村地區,如果仍希望保有特色,不願隨波逐流發展,那麼現在這個特色不會如以往一般來自地理限制,而是來自「自主的選擇」。這樣的問題帶出了本文所要凸顯的「景觀基盤」與「地景經營」的課題。要如何發掘一個地方的特色,以一個地方本身的資源與潛力來造就具在地特質的地方永續發展?以宜蘭辦理地景藝術活動為案例,此時藝術與創意成為誘導開發在地特質潛力的地景經營工具, 目標不是讓鄉村變得像都市或以都市的開發模式來發展,而是希望從鄉村自身的特性與在地知識來找尋其發展之道。



原文出處:《Landscape景觀》2016-II

landscape景觀2016II封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