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二○五○願景是什麼?—從倫敦看策略式都市規劃1/4
方寸文創 方寸文創 發表於2017/07/04

臺北要制訂二○五○願景計畫,但所謂「宜居城市」願景卻是模糊的,空有政策而未見議題分析。倫敦則針對城市發展先做廣泛的預測與分析,提出證據支持,最後才擬訂策略。臺北是否也需要成立城市智庫來整合資訊、研擬計畫?同時,說要納入民眾參與,就該提出明確的機制。


shutterstock_193247768.jpg


未來的臺北會變得怎樣?願景的故事又在哪裡?二○一五年四月,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才發表「二○五○年臺北大改造」影片,呈現八個空間改造計畫,要讓臺北成為「宜居城市」;同年八月,市府又召開「臺北二○五○願景計畫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邀集各領域專家提供專業建議。


市府強調,為了能有長遠、具延續性而不受政黨輪替影響的市政目標,臺北應全面思考空間結構,擬定未來發展願景,規劃藍圖也不該只侷限於臺北市,而是放眼北北基桃宜近一千萬人口的「首都圈」範圍。


願景計畫初步訂出了七大任務,即:各大區域再生、松山機場遷建、大信義計畫區、全球人居環境論壇議程倡議、重大文化設施、捷運長程路網,以及首都圈發展規劃。願景計畫的制定過程,將導入市民共同參與,預計二○一六年底正式完成,每年滾動檢討。


長期以來,臺北欠缺策略式的都市規劃,現在的市府有勇氣挑起此一龐大、繁複且困難的責任,值得我們稱許。而市府致力讓願景計畫具延續性,以備未來政黨輪替後能繼續執行,也可謂具有前瞻視野。再者,以活潑的影片方式引起大眾注意,並稱將導入民眾參與,亦為臺北市長柯文哲之競選政見「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落實。然而,我們亦不難看出以下問題:


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臺北不夠宜居,但怎樣才叫作「宜居」?所謂「宜居城市」願景是模糊的,這個圖像能不能再描繪得更清楚?以及,這是基於誰的共識而描繪出來的圖像?


二、臺北到底面臨哪些「問題」需要處理?除提及少子高齡化之外,環境、經濟等其他議題的分析都還沒看到,就出現了八大計畫、七大任務這些「解方」,這豈不是「先射箭後畫靶」?


三、臺北二○五○願景計畫委員會的成員,是如何評選的?這些委員的功能何在?能不能確保他們對臺北的策略式規劃有認真且深入的研究?至於導入民眾參與,將以什麼方式進行?企業的參與,更廣大的學界參與,以及影響所及「首都圈」內各縣市的參與,有無安排?又將如何進行?


四、盼望願景計畫能有政策延續性,是正確的;但該計畫有沒有法律效力?其法律層級又是如何?


shutterstock_385992760.jpg


原文出處: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

作者:邱秉瑜  

出版社:方寸文創

方寸文創FB:https://www.facebook.com/ifangcun/

作者邱秉瑜FB:https://www.facebook.com/bingyu.chiu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2721


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_正書封_行銷用_v2(含上光).jpg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