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與圖片出處|《社區水災環境檢查手冊》 發行單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4. 沿海地區
▲有部分養殖業在河川出海口處架設蚵架或漁網等阻水設施,可能阻礙水流,導致洪水抬升而產生溢淹災情。
位於沿海地區的社區,其排水經常受到海水位的高漲影響而不易排出,因此沿海地區的水患治理需要考慮海水位潮汐的問題。過去大多以興建防潮閘門之方式阻隔海水,但相對地可能導致社區內部的排水不易流出。
一般而言,當防潮閘門關閉時,需改以抽水機進行排水,如遇抽水機的抽水能量不足時,可能使得當地社區產生積淹水災情。萬一社區正好位於地層下陷區域,則發生水災的風險又更大。位在沿海地區的社區,可以針對下列五項易致災地點進行檢查:
4-1 河川出海口淤積及阻水設施
▲社區位於地層下陷區域,社區的內水很難往外排出,如果遭逢大雨或颱風,極容易產生淹水災情。
河川出海口地區因為地勢比較平緩,當洪水流至出海口時流速會變慢,因此從上游挾帶的泥沙容易淤積於出海口的河道,造成水流受阻之情形。除此之外,有部分養殖業在河川出海口處架設蚵架或漁網等阻水設施,這些阻水設施可能阻礙水流,導致洪水抬升而產生溢淹災情。
檢核點
□ 河川出海口處的河道是否有土砂淤積情形。
□ 河川出海口是否有養殖業者所架設的阻水設施。
4-2 地層下陷
▲社區位於地層下陷區域,社區的內水很難往外排出,如果遭逢大雨或颱風,極容易產生淹水災情。
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有許多海水養殖產業,這些地區通常需要抽取地下水來中和海水,以作為養殖用水。在長期不斷抽取地下水情況下,地表因為重力關係而漸漸向下沉陷,又因為這些地區大多位在河川流域的下游地區,地勢原本就比較低窪,如果又有地層下陷情形(例如:林邊鄉、臺西鄉等地),社區的內水便很難往外排出,若遭逢大雨或颱風,極容易產生淹水災情。
地層下陷:一般來說,地層下陷地區的水災風險相對比較高。例如雲林、嘉義以及屏東等縣市的沿海地層下陷地區,此一區域的海水潮位平時就高於社區排水水位,因此造成原有社區排水系統水路抬高、通水斷面積縮減,排水能力因而大幅降低,也因此比較容易發生淹水災情。除此之外,地層下陷地區因為地勢低窪的關係,如遇到颱風、大雨來襲時,部分養殖業者擔心魚塭水位過高,有時會預先排掉魚塭中的養殖水,使得社區的排水水位變高。如又逢漲潮時期,因為壓力差的關係,社區內的排水將無法順利排放至外海,導致水不斷回流至社區,因而產生淹水災情。
檢核點
□ 上網查詢社區是否位於水利署所公告的地層下陷區域內。
4-3 海岸侵蝕
▲ 當海岸沙灘逐漸流失後,社區與海水間會缺乏天然屏障,在颱風期間海水倒灌的機率便會大幅度增加。
沿海地區的社區常見沙灘地形成的天然屏障,作為社區與海水的緩衝帶,可避免海水倒灌至社區。不過,有時因為其他設施(如:海堤)的興建導致沙灘逐漸流失,社區與海水間一旦缺乏天然屏障,只要颱風期間,暴潮位可能引起海水倒灌,此時社區受到海水倒灌的淹水機率將會增高。
檢核點
□ 海岸線是否有越來越靠近社區的情形。
□ 靠近海岸線的沙灘是否有逐漸流失的傾向。
4-4 海堤保護功能不足
▲若海堤高度不足,漲潮時海水可能溢流越過堤防,並漫淹至社區內部。
為避免海水漲潮時海水倒灌進入社區,往往興建海堤作為防護。如果海堤高度不足,漲潮時海水還是可能溢流越過堤防漫淹到社區內部。溢流的海水不斷沖刷堤防結構體,將可能破壞堤防基礎結構,海堤的防護強度將會降低,並且容易產生破堤導致社區淹水。此外,被破壞的結構體也會被強大的水流沖進社區中,造成社區二次災害。而防護岸堤防若有裂縫或堤防施工時留有缺口,將導致堤防耐水程度降低,海水便會不斷從破裂的地方流進社區,造成淹水災情。
檢核點
□ 海堤高度是否低於海水漲潮水位。
□ 海堤結構是否有裂縫或留有施工缺口。
4-5 防潮閘門
▲防潮閘門若無法正常開啟關閉,將可能導致大量海水倒灌至社區,並造成嚴重淹水災情。
位在河川感潮區(感潮終點)的社區,大多都會設有防潮閘門,如遇漲潮時刻可以藉由關閉閘門避免海水倒灌進入社區內。當漲潮或颱風季節時,若無人適時關閉閘門,或閘門因年久失修而無法關閉,將導致大量的海水倒灌至社區造成嚴重災情。
感潮區:感潮區是指河川水位受潮汐變動影響之位置。
感潮終點:主要受河川流量與河口潮汐作用因素之影響,當河川流量大時,感潮終點會比較下游,當流量小時,感潮終點會比較上游。
檢核點
□ 社區是否位於感潮區段。
□ 防潮閘門前是否有障礙物堆積。
□ 無專人負責開啟與關閉防潮閘門。
□ 閘門開關運作是否不正常。
全文閱覽連結:http://61.56.4.190//uimg/download/2015121013510448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