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質設計 邁向新藍海─湯石特別獎代表


湯石特別獎代表

從感質設計 邁向新藍海

器物因人的需求而產生,經過長時間的淬鍊、演進成現今的產品。且現代人對於產品的期待,已從物質上的功能層面,慢慢轉向精神層面的滿足,而感質設計就是創造使用者生活中美好的經驗。


「Icon Light」的設計概念,係來自於設計師小時候的記憶。早期台灣飯桌上方的都有一盞吊燈,全家人圍在桌子周圍用餐時,被光芒包圍的那一種溫暖的記憶。本設計運用簡約的幾何造形嵌入半圓形的燈罩,當使用者下拉開關時,彈性布面會向下凸出,光芒因而散出,本設計試圖營造「光」滴撒出來這樣的和煦氛圍,Icon Light的初衷就是希望透過感質設計讓使用者體會生活中的美好。


The production of objects originates from human needs, the essence after time refines ,and evolve into today's products. However, people's expectations of products have gradually shifted from the function of material to spiritual satisfaction, and quaila design is to create the good experience in user's life.

The design concept of ”Icon Light” is come from the designer’s childhood image, there was a droplight upon the dinning table at early days in Taiwan, the family would be warmly surrounded by the light, as the unforgettable memory.

The concept use simple geometric shape and embedded in the semi-circular hood, when we pull down the switch, the flexible fabric extends downward, then make the light dripping around to create a warm atmospher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Icon Light is to make the user experience with the beauty of life via the qualia design.


文、圖⊙ 郭家靖


1513579852652739.png

NASA太空總署曾經公布一些衛星所拍攝整個世界的夜間俯視圖,那種畫面極為絢麗,從圖片上的光點可以看見世界各地開發城市的分佈,還有公路路燈織成的「燈網」包覆著陸地,難以想像,這會是一種人類創造出的方式以來呈現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痕跡。在現代,這些夜間美麗的痕跡,是人類征服多少陸地面積的證據。


人類並沒有像夜行動物的眼睛有著夜間辨識能力,在遠古時,夜裡一片漆黑中,除了白天的日光,夜裡唯一的光源與人類對於周遭一切的辨識,只剩下月亮從太陽那邊「借來」的反射光與恆星自體發亮的星光,直到人們懂得用火,開啟對黑暗中的無知。從人類學會使用火的那一刻,照明的歷史也同時悄悄地被打開,世界在黑夜裡開始不再那麼寂靜。火光為人類夜裡的生活增添了更多活動的可能,人們能夠工作、能夠娛樂,甚至有了宗教的儀式等。光也照亮了洞穴、地道、密閉的建築體,隨著器物的演進,火光逐漸變成燈,而「燈」就此與人類的生活密不可分,不論是古代的煤油燈、燭燈、愛迪生的燈泡、早期的日光燈到現代科技的二級發光體LED燈,照明都一再地重新定義人類與我們存在的世界。


燈光是如此被需求,如今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作為不同的照明器物,必定有各自獨具的功能。在戶外,有固定在路邊提供行人照明的路燈,也有移動中為了辨識道路的車燈;在室內,各種燈飾提供黑暗空間的照明,而指示燈源則引導人們該如何使用器物。除了照明功能外,對於光這樣看的見卻摸不到的虛體,帶有某些虛幻及迷人的魅力,所以人們也開始懂得如何操縱光來營造出情境與氛圍。從東方紅燈籠、耶誕節串燈、華麗大吊燈、霓虹燈、舞台上絢麗的投射燈光,人類藉由創造力產出各式豐富的照明方式,以滿足我們對於光的想像。


1513579952312921.png

除了椅具是設計師學習建築與工業設計的基礎之外,燈具無疑是在做設計練習時的最佳器物,設計師嘗試不同的照明形式、使用不同的材質變化呈現燈飾的風貌。記得皮克斯動畫的開頭總是有一盞將PIXAR的字母「I」踩扁的頑皮檯燈,取自的竟是設計名燈《Anglepoise》,這盞檯燈由汽車工程師George Carwardine 開發,另誰也想不到是汽車工程背景的他,以金屬與彈簧製作出具有懸吊系統的檯燈,宛如靈活的手臂可以自在的調整照明角度,且不再因燈座的固定而受到限制,Anglepoise也為燈具設計進行了一大突破;另外一項命名為《Zeppelin》的吊燈是由設計師Marcel Waners所設計,把華麗的巴洛克水晶吊燈以蠶絲包覆起來,呈現出水晶吊燈的輪廓與素白的樣貌,讓人更想一窺究竟這盞吊燈是怎麼一回事;台灣設計師曾熙凱更是運用手工吹製玻璃設計出《波光Ripple》這項迷人的作品,在底部的旋轉機構加上燈光的穿透與投射,仿造出波光掠影的視覺效果。以上說明了跳脫燈具基本的照明功能之外,透過設計手法能夠重新解釋燈飾在每個時代、每個不同的空間場域所發揮的功用,設計師們以各種材質表達一個新的概念或述說一個新的產品故事。


image.png

回到一般人的生活中,在我們記憶裡,夜晚回家時除了拿起鑰匙開門之外,我們第一件事情多半是先將電燈打開,好點亮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個動作似乎可以解釋成,當你回到家時最希望在一片漆黑中看到的,可能是一種安全感、也或許是一種自在感,室內的燈飾此時給予了人們心靈上各種不同層面的需求。


在此次設計中,本人以吊燈作為燈飾創作,並且命名為《Icon Light》,這盞吊燈最大的特色是它用了最純粹的幾何外觀造型設計,圓角的正矩形內嵌入一個半圓罩,垂吊的電線與拉繩繫著整個燈罩,就如同一個智慧手機上的Icon被懸掛在半空中,更是隱喻了科技屏幕與現代人生活行為的密不可分。Icon Light最初的概念是源自於小時候家中飯廳那盞可以拉伸的吊燈,還記得爸媽總是會調整好燈的高度,而全家人就圍繞在餐桌邊用餐,那是童年被吊燈光束包圍的一種溫暖的記憶。儘管那盞吊燈已經不在,但透過設計創作將當時後的美好移植,並且保留下來,Icon Light就是找出生活記憶中最微小的幸福,將它具象化成為一件產品。將Icon Light的拉繩向下拉時,繃在燈罩內的彈性布也隨之向下延伸凸出,光源便漸漸亮起,試圖營造出「光滴落」出來的溫暖氛圍,同時也象徵年幼時對於周遭事物的不安,想要拉著父母親的衣角尋求慰藉一樣。不同於一般燈具,Icon Light的初衷就是希望透過感質設計讓使用者體會生活中的美好。


台灣是一個文化的搖籃,接受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進入,經過時間的催化,產生更新穎的樣貌,因此在設計創意上有更多的可能性,在燈飾的發展上即是如此,我們有很好的科技與技術,卻少了更深植人心的故事加以包裝,使其建立起一層文化的底蘊。我認為,當設計導入時,能有更廣闊的思維為產品本身加值,讓消費者在產品中體會感質設計的美好,這即是作為現代器物首要的課題。好的故事就會有好的聽眾,或許提升台灣的設計力,更能讓全球看見這小小島國的軟實力。


原文出處:台灣照明雜誌2017秋季版



延伸閱讀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