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心理壓力大,住家的舒緩扮演重要關鍵。在初期溝通與瞭解階段,若設計師接觸過心理學、或甚至屋主的心理諮商師能共同參與,也許可發掘屋主更深層想法、甚至引導他們覺察自己的「空間心理」與「住家行為」。我認為室內設計必須基於上述兩者,才能夠有效調整,藉由空間及人設計出理想的家。
以「住家行為」來說,比如我以前有個習慣,在家喜歡帶著書在各處閱讀。從客廳走到廚房,書就放在廚櫃檯面上;上個廁所也抓本書,看到一半就放在馬桶後方架上;睡覺前也要看一下,於是床頭也堆了一些書。人走到哪裡、書就放到哪裡,電腦桌、廚房檯面、馬桶上、床頭櫃、床旁邊地上。結果是,很少有書可一次看完,一本又一本新來的書堆在舊書堆上,每本都看到一半,每次要找其中一本,就要到每個房間去翻找。
這個「住家行為」我之前並未察覺,即使它造成每個空間一落落的書堆、阻礙動線,但我可以很流暢的繞過它,就算有時不小心會被書絆倒,如白蟻窩般的書堆在我家已儼然成為某種「家風景」。但當我爸媽來時,眉頭一皺就開始嫌,怎麼這麼亂?
被他們碎念一個星期後,我試著以他們的「視角」來看,並比對老家跟現在住家的差別,(在豐原老家,爸媽清楚定義出,書的位置一定得在書櫃,桌上不能放書以及任何其他東西。)嗯,這個宛如白蟻窩、一疊一疊的書堆,是我的住家行為的累積。
覺察這個「住家行為」後,並不代表我可以馬上除掉這個累積書堆的習慣,但至少我「看見了」。我看見自己把書順手放在廚房櫃子上,我會告訴自己這樣不好等一下要移走,接下來兩天經過它都會「察覺到它的存在」,也知道這不好,很容易變成書堆的第一本,終於在某次經過時我將它帶回工作室的書櫃。
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察覺,對我而言卻有很大的幫助。我會在混亂開始衍生之前停止堆書。也許我家並不算「非常整齊」,但只要我持續有這個覺察的能力,至少可以避免空間失控。
觀察、覺察「住家行為」,並不一定可以改變你的行為,但會讓你「意識到」。
有許多人知道自己很愛買東西,東西太多但又沒辦法捨棄,真的不行就只能藉由搬家或設計來解決這方面的需求。以我來看,只要居住者不要抵達「失控臨界點」,藉由設計或轉換居住環境,也是一種解法。
有位日本控的朋友,幾乎每年都要到日本旅行三、四次,兩手空空去、大箱小箱回到家。各大神社的御守、季節限定的史奴比、特展的杯盤、逛街時任何愛不釋手的藝品⋯⋯多年累積下來,租屋處早已呈現塞滿狀態,這些珍貴的旅遊珍品並沒有空間可以展示,積累存放在櫃子之中。她很清楚自己家很擁擠、也不太整齊,所有飯局或午茶,都是約在朋友家或外面餐廳。
「我知道自己很愛買東西,我的信念是喜歡就買,總比回國後悔好。」每當我好意建議她時,她總會這樣回答。「我現在的租屋處才十五坪,如果我找到二十五至三十坪的房子,光景一定大不同,一定不會這麼擠。」她提到一日本節目《便利屋密著二十四小時》,裡面跟拍垃圾屋住家的大變身,從五坪大到兩層樓獨棟都有,髒亂囤積是不分坪數的,「但我不一樣。我很清楚,只要我再多十坪,這些收藏品有地方放,我的生活品質會提升很多。」這一年來她勤逛買屋網站勤看屋,期待她早日找到屬意的新窩。
有些住家行為並不會產生大礙,甚至可看成是需求,可藉由設計或設備加以滿足。例如堅持家中馬桶蓋一定要上掀,可買自動偵測的馬桶座;喜歡小角落的包覆與安全感,可以在梯間轉折或空間交界邊緣設置過渡小角落。
原文摘自/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住宅改造就從人的改造做起,斷捨離+簡單生活+通用綠住宅,免除再一次的惱人大翻修!
書名:從斷捨離出發,打造你的新家感!:住宅改造就從人的改造做起,斷捨離+簡單生活+通用綠住宅,免除再一次的惱人大翻修!
作者:林黛羚
出版社:自由之丘
購書連結:博客來